2025年7月5日上午,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开展“走好当代长征路,挺膺担当强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参观了大发渠党性教育陈列馆,并拜访了“时代楷模”黄大发,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队在纪念馆内通过影像资料、实物展品和沙盘模型,回溯了黄大发老先生带领群众绝壁凿渠的奋斗历程。从缺水困境到“生命渠”贯通,30余年艰辛,映照了共产党人“为群众办实事”的赤诚初心。

随后,实践团队沿大发渠堤徒步,身临其境感受当年黄大发带领群众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造渠的峥嵘岁月。

实地考察之后,黄老先生在陈设简朴的旧居为实践团队开展了一次极具感染力的思政课,他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当年带领村民修建大发渠的艰辛历程,并希望新时代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树立肯干,实干的奋斗精神。

本堂思政课将脱贫攻坚的奋斗精神深深烙印在青年学子心中,激励青年一代把这份精神财富转化为行动力,以坚定的信念和担当,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学习进行时:
远远观望,大发渠如玉带般悬于峭壁,那段修建“生命渠”的故事,让我不禁对当年参与修建大发渠工程的老人们产生敬意。走进黄大发老书记的家中,90岁高龄的黄老书记依旧充满活力地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黄老书记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定要勤奋,要锻炼身体,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殷殷嘱托,正是那穿越时空的“大发渠”精神在新时代青年身上流淌的清澈泉源,激励我们用勤奋与强健的体魄,去开凿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新渠。

实践团队成员——王亚胜
走在悬于绝壁的“大发渠”上,掌心紧贴冰凉渠壁,脚下的深渊令人目眩。陈列馆里泛黄的修渠规定、黄老雪夜徒步百里的照片、记录痛失亲人的文字……此刻都化为渠水在我心中奔涌。这位90岁的老党员在党课上说:“学业如修渠,要舍得下苦功,一锤一锤凿透难关。”当他布满茧子的手在空中比划当年测量悬崖的姿势时,我忽然懂了何谓“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

实践团队成员——张耀东
踏入大发渠,听着黄大发历时36年绝壁凿渠的故事,我被深深震撼。陡峭悬崖、物资匮乏,没能拦住他为村民引水解困的决心,一锤一钎,凿出“生命天渠” 。这让我明白,信仰是披荆斩棘的利刃,坚守是突破绝境的密码。身为新时代青年,我要把这份执着刻进心底,遇难题敢啃硬骨、处困境勇挑重担,将为群众谋福祉的初心,化作脚踏实地的行动,让大发精神照亮逐梦路,用实干书写担当。

实践团队成员——宋光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