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学院到普安县泥堡指挥部旧址及兴义威舍红军长征纪念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发布日期:2025-07-09 点击数:

2025年7月3日下午,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普安县楼下镇红军长征三军团泥堡指挥部旧址,开展以“走好当代长征路,挺膺担当强国梦”为主题实践活动。在泥堡指挥部旧址前,副镇长陈刚为实践团队成员讲述红三军长征途径普安县,获取人民信任,播撒下革命火种的故事。

随后,在陈副镇长的带领下实践队员近距离参观了红军长征三军团普安县泥堡指挥部旧址暨桂崇儒烈士故居。一座宅子,一碗古树茶,一把铜壶,充分展现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泥堡的红色印记,是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更是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坐标。

作为新时代青年唯有传承好长征精神,才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以初心赴使命,以实干建新功,让红色血脉在赓续奋斗中永葆活力。

7月4日上午,实践团队前往兴义威舍红军长征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瞻仰记录着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疾进黔西南和巧渡金沙江等革命史记的红墙。这不仅是一段光辉革命历史的生动镌刻,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时刻提醒我们不忘初心,感恩奋进,矢志不渝地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随后,讲解员带领实践团队走进了四个不同的历史纪念馆,泛黄的文献、珍贵的文物和影像,无声勾勒出革命岁月的立体图景。在此次参观中,实践团队深入了解了当年红军在发哈村的事迹,深刻感悟了红军的坚定信仰与革命意志。

此次实践教学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力量的凝聚。生科学院2025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将把这份红色记忆带回校园,为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贡献青春力量。

学习进行时:

泥堡之行,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先辈们以青春热血奔赴家国大义,我们虽身处不同时代,却更应该接过这份担当——以知识为羽翼,以奋斗为底色,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守护山河,续写华章。离开纪念馆时,微微一阵雨,而后阳光铺满院落,仿佛先辈们凝视的目光。这是触摸历史的珍贵际遇,更是接过精神火炬的庄重时刻,激励我们带着这份初心,勇敢奔赴未来。

实践团队成员——马朝艳(苗族)

生命如诗,岁月如歌。站在泥堡红军长征纪念馆的门前,青砖灰瓦的建筑带着岁月的厚重感,无声地诉说着九十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走在展厅里,陈列柜中几件旧物吸引住我的目光,尤其那两个茶壶,它们在无声的向我们展示红军长征时的军民鱼水情。长征早已结束,但长征精神永远在路上!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唯有将这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是对那段历史最好的致敬。

实践团队成员——刘晓宇

参观威舍红军纪念馆,泛黄的草鞋、斑驳的步枪、褪色的文件,无声诉说着长征路上的峥嵘岁月。讲解员讲述的红军在威舍筹粮、救治伤员的故事,让我对“军民鱼水情”有了更真切的体会。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守信仰的身影,那些为了理想甘洒热血的青春,穿越时空震撼着我。如今的和平生活,是无数先烈用脚步丈量、用生命铺就的。我们唯有铭记历史,传承这份坚韧与赤诚,才能不负先辈嘱托。

实践团队成员——姜轩玭

踏访威舍战场,硝烟散尽的土地仍激荡着信仰的力量。红五团以血肉之躯死守要道,赖传珠重伤不退、梁兴初白刃搏杀,只为中央纵队安全转移;贺子珍舍身扑向伤员,以遍体鳞伤换战友生机。他们用生命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赤诚。今日重走长征路,深感红色基因并非抽象符号,而是危急关头的挺身而出、绝境中的向死而生。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长征精神为炬,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扛起责任,将这份用鲜血铸就的信念化为脚踏实地的奋斗,不负先烈遗志,不负时代所托。

实践团队成员——刘靓

联系我们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景明南路727号昆明理工大学恬园邮政编码:650500

电话:0871-65920570传真:0871-65920570

版权所有© 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