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生物学微专业2025年招生简章
一、微专业简介
“疾病生物学”微专业是根据生物学学科发展趋势及需求,为更好地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依托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已有的本科办学基础,并基于非人灵长类已取得的基础和临床转化相关研究成果,采用“理论+技术+数据+实践”的四维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生物医学核心知识体系和跨学科应用能力的拔尖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涵盖医学基础理论(疾病生物学、病理生理学)、前沿技术(人类疾病类器官与动物模型)、数据分析(医学生物信息学)以及特色应用(高原医学)等内容模块。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选修疾病生物学微专业的学生将深入理解医学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原理,掌握在特定药物开发场景下疾病类器官和动物模型的选择和构建的基础知识以及数据驱动的分析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现代生物医学的核心知识与技能,更能灵活运用跨学科方法解决实际医学难题,为未来在科研、医药、医疗大数据等领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学生在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12个学分,成绩合格,即可获得昆明理工大学颁发的“疾病生物学微专业”证书。
二、培养目标
为更好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跨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本专业将依托非人灵长类疾病模型在临床转化中的优势及类器官技术、生物信息学与大数据挖掘等前沿领域,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适应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研发(CRO/药企)、医学人工智能、临床转化研究等领域需求,在疾病机制研究、药物靶点发现、生物标志物开发、临床前评价等环节具备独特竞争力的高水平交叉学科人才。
三、课程设置
疾病生物学微专业通过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和实践教学,培养掌握疾病生物学基础、疾病模型构建及药物研发和大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疾病生物学研究与管理领域的各类工作。共设置课程6门(12学分),包括疾病生物学基础理论(疾病生物学、病理生理学、高原医学)、前沿技术(医学生物信息学)、技术转化与产业化(人类疾病类器官与动物模型)以及特色产业化实践(疾病生物学前沿技术与转化研究实训)等内容模块,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序号 |
课程 代码 |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 |
课程属性 |
学分 |
课内学时 |
考核方式 |
开课学期 |
合计 |
理论 |
实验 |
实践 |
1 |
180213v |
疾病生物学 |
必修 |
2 |
32 |
32 |
0 |
0 |
考查 |
第一学期 |
2 |
180214v |
病理生理学 |
必修 |
2 |
32 |
32 |
0 |
0 |
考查 |
第一学期 |
3 |
180215v |
高原医学 |
必修 |
2 |
32 |
32 |
0 |
0 |
考查 |
第二学期 |
4 |
180216v |
医学生物信息学 |
必修 |
2 |
32 |
32 |
0 |
0 |
考查 |
第二学期 |
5 |
180217v |
人类疾病类器官与动物模型 |
必修 |
2 |
32 |
32 |
0 |
0 |
考查 |
第二学期 |
6 |
180218v |
疾病生物学前沿技术与转化研究实训 |
必修 |
2 |
48 |
16 |
0 |
32 |
考查 |
第二学期 |
四、教学安排
单独编班组织教学,利用正常学期晚上、周末授课;一般为1学年(含寒暑假);理论授课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定期举办线下项目实践及相关交流活动。
五、成绩、学制及证书
(一)成绩
疾病生物学微专业课程成绩由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管理,以“微专业”属性显示在成绩单上,不纳入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
(二)学制
1学年,推荐第4和第5学期。
(三)证书
学生在主修专业毕(结)业前修满疾病生物学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及学分,学校颁发疾病生物学微专业证书。未达到疾病生物学微专业培养方案学分要求的,发放疾病生物学微专业课程学习成绩单。
六、招生对象及计划
(一)招生对象
面向全校二年级、三年级本科生。主修专业成绩优良,无不及格课程(或申请时已重修通过)。学有余力,对疾病生物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生物信息学或生物医药产业具有浓厚兴趣和发展意愿。优先考虑具有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相关专业背景或辅修经历。
(二)招生计划
30人
七、报名办法及选拔方式
(一)报名办法
学生按照学校要求统一报名。
(二)选拔方式
采取“申请审核制”。符合基本条件者提交申请(含成绩单、个人陈述阐述兴趣与规划、可选推荐信/相关证明材料)。重点考察学科基础、学习能力、交叉思维、实践潜力和学习动机。依据学院考核结果确定拟录取名单,并通过线上方式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学校备案。
八、联系方式
张老师 E-mail:20250046@k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