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学术前沿,启迪未来智慧 —— 陈永昌、季维智团队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4-10-08 点击数:

探索科学前沿,启迪未来智慧

——陈永昌、季维智团队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


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浩瀚星空中,每一次关于遗传性疾病的新发现都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人类健康与疾病治疗的道路。近日,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永昌、季维智团队与广州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等机构合作,应用非人灵长类疾病模型,解析杜氏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发病早期骨骼肌病理变化的关键机制,相关研究成果920日以Profound cellular defects attribute to muscular pathogenesis in rhesus monkey model of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上

重磅研究成果发表以来,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为了深入了解这一成果的研究历程以及作者的学术心得,鼓励我校师生钻研科学真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对文章共同第一作者生物学博士后工作站郭文婷博士进行了专访。


探索未知,勇攀科学高峰

访谈伊始,郭文婷博士介绍了此次发表研究主题——杜氏营养不良症(DMD)的早期病理机制。她介绍DMD作为一种进行性肌肉疾病,发病率约为1/3500。遗传学研究发现,该疾病是由DMD基因突变导致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缺失的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患者主要为男孩,通常在2-4岁开始出现走路摔跤等进行性肌肉无力症状,逐渐丧失行动能力,大多在20-30因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且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因此,团队决定聚焦于疾病发病早期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以期找到可能的干预和治疗的关键点。


创新方法,突破科研瓶颈

被问及研究的路径和方法时,郭文婷博士提到,能解析DMD病理机制的关键在于我们建立了一个跟临床患者发病进程和表型都非常相似的DMD猴模型。在创建DMD猴模型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挑战,但陈永昌教授和团队成员坚持不懈,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能够真正模拟临床患者表型的F1代猴模型。这一成果为后续的机制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材料郭文婷师姐回忆道。


展望未来,共绘科研蓝图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目前DMD基因治疗研究的进展时,郭文婷博士表示:最近几年对于DMD基因治疗方法有了显著进展正在逐步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甚至有几款药已经获批在国外上市,然而它们在疗效、适用性、安全性和成本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我们在成功解析DMD发病早期骨骼肌病理变化的关键机制基础上,希望能给药物开发提供参考和思路为药物开发奠定科学基础例如,我们发现与小鼠等模型中的结果不同,DMD猴中纤维化的发生不依赖于TGFβ信号通路。降低纤维化程度是DMD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靶向抑制TGFβ信号通路一直是抗纤维化药物研发的基本策略。在DMD猴模型中的这一新发现可能为抗纤维化药物研发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一方面,研究也表明DMD疾病与肌肉发育早期肌肉干细胞的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因此针对肌肉干细胞功能恢复的药物开发可能是今后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

目前DMD的治疗方法虽有显著进展,但仍存在诸多不足。我们的研究通过解析疾病机制,希望能为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郭文婷师姐博士也表示我们认为联合治疗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通过改善肌肉环境和修复基因,有望实现更有效的治疗。


科研路上的建议与鼓励

对于研究成果在Cell》期刊发表,郭文婷博士说Cell》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TOP期刊在全球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研究成果能够Cell发表其影响力和关注度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有助于我们分享研究成果,还能促进该领域内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对于科研路上的年轻者,郭文婷博士给出了宝贵的建议:科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命科学的实验往往充满挑战,失败是常态。对于刚刚接触科研的研究生来讲,坚持阅读文献了解科学研究前沿问题、掌握现代实验技术、做好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并培养强大的抗压能力是一个好的开始。在这个基础上,在导师指导下持续的坚持并勤于思考就一定可以有所贡献,收获成果

结语:

通过访谈,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郭文婷博士及其所在团队在DMD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更感受到了科研工作者在探索未知、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坚韧与执着。郭文婷博士表示,论文的发表不是终点而是的起点实验数据提示了非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科学问题治疗转化的方向,在陈永昌教授的带领下,团队持续DMD机制等科学问题临床转化方面深入探索,期待将来与大家持续分享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





采访学生

采访地点: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A403

记录学生谷瑶红、毛静涵、杨月涛

采访时间2024926日下午14:30

采访对象:陈永昌教授团队带领郭文婷等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


下一篇:著作

联系我们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景明南路727号昆明理工大学恬园邮政编码:650500

电话:0871-65920570传真:0871-65920570

版权所有© 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官方微信